【学科建设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澎湃学校良性发展新动能

发布者:郑翔发布时间:2023-10-02浏览次数:206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的引领作用,立足核心要务,转变建设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精准聚焦,以高水平学科引航“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

紧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围绕人才强校战略,发挥现有高水平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优化学科布局、凝练研究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交叉融合,精准实施学科建设“344”工程。一是以临床医学等3个重点建设传统强势学科为引领,助力高峰攀登工程。二是接续培育生物学等4个特色优势学科,助力特色打造工程。三是扶持储备口腔医学等4个潜力成长学科,助力后备夯实工程。逐步形成以临床医学、药学两个高水平学科为引领,其他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

学科建设“344”工程

目前,临床医学ESI最新排名3.130‰,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及高水平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ESI最新排名7.345‰,化学学科首次ESI全球排名前1%,药学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学校进入软科中国医科实力A大学行列;康复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医药学科为优势,残疾人高等教育、康复高等教育为特色,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优化布局,以高质量学位点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优化学位点布局结构,通过学位点培育“四个一”工程,建立质量与结构并重的“竞争+规划” 双线驱动学位点培育方式。一是宏观层面持续追求质量优先,正常实施竞争型学位点培育机制,将有条件有水平的学位点选拔出来。二是中观层面聚焦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学校自主调、市场需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位点结构。三是微观层面重点关注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逐步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

2017年学校入选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新增生物学、中西医结合、药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护理、公共管理、生物与医药、中药、医学技术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生物智能与生物计算、生物信息学两个目录外自设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共设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口腔临床医学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生物智能与生物计算、生物信息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纳米医学为目录外自设新兴交叉学科;临床医学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相对合理、日趋完备的学位授权点布局为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位授权点布局优化

强化职责,以高质量导师队伍夯实学科创新动能

不断探索改革导师选聘办法和管理模式新路径,形成滨州医学院“四位一体”导师培养体系。一是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强化岗位管理,落实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指导经验、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等作为选聘核心内容。二是建立“滨州医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导师培训基地,组织导师参加培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畅通能力提升渠道,支持导师海外访学研修,参与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协同攻关,到行业企业实践。三是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三三三”多元闭环导师评价体系,将学生、同行、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落实情况等纳入导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四位一体导师培训体系、“三三三”多元闭环导师评价体系

学校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492人,较2017年底增加394.04%。其中,国家级人才2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系列工程人才40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等省级人才12人。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2个。相关举措多次被省教育厅、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上级部门专题报道。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

研究生德育导师聘任

立德树人,以高质量拔尖人才夯实学科建设成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用奋斗应对挑战、用创新把握机遇,通过实施研究生思政教育夯实工程、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质量监控优化工程,完善育人机制,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聚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打好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联动协同、强化党建引领、强化能力培训、强化研学共同体“五强化”组合拳,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二是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医工、医理、医文结合培育工程,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进一步规范科教产教协同研究生培养,持续推进我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入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授课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模块化、案例式、信息化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三是建立研究生校级督导组、院级督导组、学科同行专家组的三级监督体系,成立校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构建“两主体、两检测、四审核、五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督导与评价常态化、规范化,保证培养全过程质量。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招生规模由230余人上升到800余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达2100余人;新增国家研究生优秀案例库3个,省研究生教育相关教学改革立项21项,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7项、教学案例库15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6篇,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临床能力竞赛三等奖、优秀奖各1次,其他各类学科获奖50余次;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77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Biotechnologyadvances》《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等刊物发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近100%;研究生就业率近100%。培养了一批价值引领、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质养成四个维度全面提升的创新应用型研究生。

研究生入学教育

深化融合,以高质量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个平台,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一是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医学为中心,创新“医学+”交叉学科研究形式,鼓励和推动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加强高水平重点项目建设,着力以有组织的科研等新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学科群的资源配置。三是实施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出台研究生国际访学支持计划和研究生指导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加大对研究生和导师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接轨。

学校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现有企业行业导师536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3家,已经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共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与山东润中药业共建“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立“滨州医学院-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4个国际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主要开展基础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搭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先后有26名研究生、100余名研究生导师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先后引入国际课程10余门,开展国际网络授课100余次,形成的滨医“S-P-R-I国际培养模式”被山东省教育厅多次推介报道。

研究生国际研学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通过实施“优势学科攀登计划”,合力打造高峰学科;通过实施“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构筑创新高地;通过实施“医学+”交叉学科培育计划,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通过实施“合理学科结构构建计划”, 打造学科良性共栖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