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篇】强化内涵 在深耕笃行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者:郑翔发布时间:2023-10-05浏览次数:209

踔厉奋发守初心,笃行不怠启新程。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凝心、精心、倾心和全心,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本科教育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凝心铸魂:传承仁心妙术精神,培养德术并进“大国良医”

推出“上医课堂”,打造具有医学院特色思政课。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打造适合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以“望闻问切”形式进行精准设计研究,重新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弘扬崇高医德医风。“医本思政”“精准思政”“上医课堂”工作案例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上医课堂”工作案例登上教育部网站

六维发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着力建制度、重督导、树典型、强队伍、聚资源、促研究,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质量评价和监控等全过程。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施本科生“五个一建设工程”、实施课程思政九大创优行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规范化、系统化、协同化、信息化、纵深化全面迈进。建设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获批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奖11个、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个,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课程3门,培育校级思政精品课程150余门、“一院一品”思政特色活动18项。

山东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

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精心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擘画专业建设新格局

优化结构,构建合理专业布局。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建设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专业,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发展协调的本科专业体系。坚持“对标国家、引领山东”,加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坚持“体现区域特色、引领区域发展”,加强药学等2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坚持创新导向,布局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影像工程等新兴交叉专业;发挥集群效应,依托现有新旧动能项目及临床医学等4个高水平专业群,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培育公共卫生类、康复治疗类等专业群。新增中医康复学、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6个,调控英语、法学等招生专业6个,本科招生专业由37个缩减到31个,专业结构初步实现从“以量谋多”到“以质图强”的转变。

聚势谋远:聚焦医学教育创新,拓展人才培养新路径

以研促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新医科教学研究中心,推进郑志明院士新医科实验班和美宝国际班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实施“临床+科研”双导师制培养,开办院士讲坛;实施“医学+X”项目化课程教学,构建医理工文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设置以系统疾病为模块的医学整合课程,强化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的整合,深入推进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培养学生国际化学术视野。发挥医学人工智能和健康区块链研究中心等科研育人作用,推动新医科人才培养形成合力。深入挖掘和培育一批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成果,荣获近两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

郑志明院士新医科实验班揭牌仪式

聚势夯基,全面打造一流课程。高位推动与精准设计相融合,将一流课程建设列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出台课程建设系列管理、评价、激励机制,深化学校-学院-教研室协同联动共建;加大经费投入,激发课程建设活力,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一流课程、思政金课等38门,在国家级五类“金课”建设中均实现新突破。其中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推荐获批率91.6%,位居全国前列。

传承创新,加快教材改革创新。完善教材选用和编写审核机制,制定《滨州医学院“十四五”本科教材建设规划》,全方位提升教师教材编写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出版高质量教材75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1部、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6部、山东省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2部。目前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合作主编教材20余部,并推荐4位教授担任全国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

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

联动发展,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内生机制。以基层教学组织为纽带,打造教师教学共同体,形成点-线-面多种形式的校院两级培训模式。以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为主线,以育人理念更新为先导,以激励评价机制为驱动,以培训竞赛示范为抓手,打出教学团队建设“组合拳”。荣获国家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奖 61 项,其中青教赛一等奖12项、教创赛一等奖3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

荣获教学竞赛多项奖项

守正创新:聚焦社会服务,探求内涵发展的新方向

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坚持“四个对标”,培育校企合作集成生态,打造以“新医科”为方向、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现代产业学院群”。建设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智能康复辅具方向)1个,荣昌产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产业学院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中药产业学院、眼视光产业学院、检验产业学院、奥托博克康复辅具产业学院等校级产业学院4个,并借助理事会形式,打造合作管理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荣昌产业学院召开第一次理事会

精准聚焦,创新探索“五维一体”双创育人。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文件10余项,细化体制机制之维;推进双创教育与医学科教实践相融合,强化科教融合之维;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交流活动20余期,实化教学交流之维;开设和引进第一、第二课堂双创通识课程100余门,构建全链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专创融合之维;推进赛创融合,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四级学科竞赛体系,优化资源整合之维。近年来立项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76项、省级475项,高层次立项数量连年实现新突破。2023年省级立项数量居省内高校第5位,获山东省高校首届创新创业精品微课比赛特等奖3项,特等奖数量位列全省首位;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银奖4项、铜奖7项。

强化实践:聚焦实践教学新要求,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打造高质量实践育人平台。建立数量充足、优质稳定的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附属医院14所(含直属附属医院5所)、教学医院和临床学院35所、社区实践教学基地27所,附属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占比100%。完善8项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山东省高等学校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正式由省卫计委、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行文发布实施。

5所直属附属医院展示图

立德树人,打造高水平实践育人师资。把医德师风作为临床教师准入和评优的第一标准,严把临床教师教学职务聘任和实践教学督导专家聘任。通过举办临床教师培训班、集体备课会、BOPPPS教学培训工作坊,组织赴港台学术研修班、参加全国教学工作会、PBL培训班、SP培训班及赴相关高校培训等形式强化临床教师理念更新,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维民教授在临床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话

医教协同,打造高标准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实践周建立了早临床、临床技能、医学人文、终身学习等四个课程模块,分层次递进式进行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和培训;见习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PBL、临床见习拓展教学、SP、仿真训练等的临床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实施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实习阶段建立了实习前岗前技能训练、实习中临床技能系统培训、实习末临床技能综合训练的“三段式”集中培训模式,逐步建立起医学生“立体化五年序贯式”实践能力全程培养体系。

口腔医学专业赛道A队获2023年全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高校团体金奖

勇于创新,打造高水准实践教学改革。制定《滨州医学院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临床教学改革研究,各附属、教学医院教师校级教学改革立项64项。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面深化临床医学专业“2.5+2.5”培养模式,2020级临床医学类专业“2.5+2.5”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实施。

2020年临床医学类专业“2.5+2.5”教学模式改革在7所附属教学医院全面实施

效果导向,打造高要求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临床技能考试题库,研发“计算机临床技能模拟考试系统”等。实现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强化实效:聚焦多元驱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新常态

抓好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力。强化“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建立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组成的全方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先后制定教学督导及教学督导工作业绩考核等相关制度,成立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专兼结合、运行权威的督导队伍,。制定《滨州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教学督导委员会成立暨校级教学督导员聘任大会

抓好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外部推动力。制定《滨州医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0年1月,顺利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回访专家组进校考察工作,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时效延长至2023年12月。制定《滨州医学院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ISPO国际认证,有效期为3年(2022-2025年);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中医学、物理治疗学等专业国内、国际认证工作有序推进。

各专业推进认证工作

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引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