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充分论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不断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综合治理效能全面跃升。
坚持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决策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学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制定《党委书记和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实现“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班子成员分工明确、配合有力。建立督查督办联动机制,确保上级和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修订《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学校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三重一大”)事项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程序和办法。
健全依法治校制度体系,依法办学基础坚实有力
修订完善办学章程。根据省委教育工委要求,对学校章程进行了修订,为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规范性文件废、改、立、释、施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各类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工作、后勤和党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制定《滨州医学院总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法律事务办公室履行学校法律事务归口管理职能,统筹协调法律顾问工作。
优化管理改革机制建设,行政管理效能日益明显
调整管理机构设置,优化管理部门职能。依照“合并相近职能,减少多头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的原则,调整规范、整合优化学校党务和行政职能部门管理职权,推进以管理职权相对集中、服务职能切实增强的机构改革。厘清机构职责和运作程序,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与研究生处合署;设立国际合作交流处。
完善校、院(系)两级治理方式。出台新一版《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扩大二级学院职责权限,强化部门宏观职能,形成责权相宜的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学院(系)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长(系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和教代会制度,提升学院(系)自主决策和治理能力。推进学院(系)在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发展机制、人事管理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院(系)真正成为主动作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
深化滨州校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滨州校区办学功能。按照“以条为主、条块融合”的原则,推进滨州校区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关于滨州校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滨州医学院滨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滨州校区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滨州校区建设发展。2020年,先后成立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分别与滨州附院、烟台附院合署,率先在省内实现临床医学院与直属附属医院实质性“院院合一”。
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学部制改革。以学部制改革为抓手,创新学术治理体系、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成立康复学部,统筹协调康复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等二级学院和科研院所,整合各个学院的学术资源并进行统筹协调与管理,推动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形成综合优势,有力促进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和国家与区域康复事业的发展。
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学术生态氛围风清气正
强化“教授治学”理念,认真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制订《滨州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召开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审议通过《滨州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试行)》,保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度分离、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
制定《滨州医学院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严肃查处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维护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
完善民主管理体系,促进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强化民主管理,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保障广大师生和离退休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的实施意见》,使党员领导干部及时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建议,推动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
制定并执行《滨州医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滨州医学院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完善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构建开放办学体系,社会参与长效机制完善
在二级学院试点建立理事会,成立特殊教育学院、康复医学院、药学院理事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成立了由学校、荣昌集团、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参与的荣昌产业学院理事会,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教育基金会加强与海内外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募集办学和奖助基金,支持学校办学,奖励、资助师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校友会建设,“滨州医学院校友会”获山东省民政厅批复成立,召开校友会成立大会,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友会团结和联络海内外校友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共同促进学校的繁荣与发展。学校现已成立10个校友会,涉及海外和国内6省。
推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办学体制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教育厅分别与烟台市、滨州市签署共建滨州医学院合作备忘录,烟台市、滨州市与我校签署共建协议书,学校成为我省唯一与两个城市签署省市共建协议的高校。积极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制定《滨州医学院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实施方案》《滨州医学院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方案》,入选“高等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1个,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1个。强化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宝集团、荣昌制药、绿叶集团、山东隽秀生物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支持优势学科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组织活动,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完善学校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机制,制定《涉外合作协议(备忘录)签署管理暂行办法》《滨州医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学校合作办学的层次、能力和水平。与德国柏林健康与运动学院合办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达成合作建立中医特色人文交流基地意向。
健全监督保障机制,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制度,加大重点信息公开力度,保障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健全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回应学校师生和社会关切。
健全对学校办学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完善教师、学生申诉制度,畅通师生权利的救济渠道,为师生依法维护权益提供咨询和服务。